7月11日至15日,威海校区副校长夏利东率团访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相关活动。
在格里菲斯大学,代表团与该校副校长Caitlin Byrne以及国际市场部部长Rick Chapman、区域主任ShermanXia,研究生院高级主管Loree Joyce、商学院副院长Anna Kwek等座谈交流。Caitlin Byrne介绍了格里菲斯大学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将全力支持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双方博士层次联合培养项目以及教师间的国际科研合作,开放格里菲斯大学更多的企业合作资源,为学生培养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夏利东介绍了山东大学以及威海校区的发展历程,指出威海校区一直致力于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扩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双方通过博士生联合培养以及教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合作。孔海燕介绍了威海校区国际化工作情况。会谈中,双方就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领域、培养模式、申请条件、奖学金支持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并就学生双向短期访学交流、科研人员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达成合作意向。双方还就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学生国际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访问期间,代表团考察了格里菲斯大学教学设施等校园国际化建设情况。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代表团分别访问了理学部以及工程、计算与控制论学部。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理学部,代表团与部长Kiaran Kirk,化学研究院院长 Penny Brothers、数学科学院院长Lilia Ferrario、物理研究院院长Tim Senden,国际关系与合作部Jay Poria等座谈交流。Kiaran Kirk表示两校共建的联合理学院在学生国际化培养和教师学术科研交流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他对学生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联合理学院第一届赴澳学生已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毕业,所有学生将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理学部将持续支持联合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夏利东指出,两校合作共建联合理学院是双方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在双方齐心协力下,联合理学院发展态势良好,希望两校继续通力合作,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中外课程共建等方面不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随后,Penny Brothers、Lilia Ferrario、Tim Senden分别介绍了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吕广世介绍了联合理学院发展情况。双方充分肯定了首个合作周期的办学成果,就持续建设联合理学院达成了一致意见,表示将共同努力,推动联合理学院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双方还就澳方教学资源引进、中方师资培训等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探讨。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计算与控制论学部,代表团与部长Stephen Eggins,计算机学院副院长Qing Wang,国际关系与合作部负责人Jay Poria等座谈交流。Stephen Eggins介绍了学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回顾了两校在计算机领域近十年的合作办学成果,指出计算机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将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合作项目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夏利东表示,计算机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的成绩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学部多年来对合作项目的支持,希望双方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随后,王丽介绍了计算机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以来的学生培养情况,希望双方在更多领域加强学生交流与教师合作。会谈中,双方共同表示将选派更多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展教学培训,持续加强多领域务实合作。
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期间,夏利东一行还参加了山东大学(威海)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联合毕业典礼。夏利东代表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刘建亚为联合理学院毕业生和计算机合作办学专业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开拓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典礼前,夏利东与澳大利亚外交部前任部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监Julie Bishop,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rian Schmidt亲切交流。Julie Bishop肯定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山东大学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做法,欢迎更多山大学生来澳学习。Brian Schmidt表示将继续支持两校深化合作与交流,为国际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将在合适时间到山东大学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授课,让学生成为两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者。访问期间,代表团还考察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科研中心、数学科学学院教学楼、生物学院实验楼等设施建设情况。
加强国际合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此次访问旨在推动威海校区与澳大利亚合作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国际化办学新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者开拓更广泛的学术科研资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校区内涵式发展提供国际化支撑。